Search

【Emily in Paris 特輯3】

「我不想100%擁有一個人,也不想讓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Emily in Paris 特輯3】

「我不想100%擁有一個人,也不想讓任何人擁有100%的我。」by Emily in Paris (可能會衝擊三觀,建議選擇性閱讀)

在法國的一年,我深刻的體悟到「愛」的多樣性以及「彈性」,不只是啟發自身旁的朋友,更是發生在自己身上。

2018-2019可以說是我自我探索極為重要的一年,「情愛」(不是愛情)佔了非常大的比例。

或許是因為在去法國前,整整兩年半都在悼念失去的初戀,所以到了法國,殷切地想要有個人陪伴,但不用作伴,也不想要有羈絆,更別提什麼承諾,以毛澤東的說法—「任何不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,都是耍流氓」是的,我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氓。
.
我不會羞赧於說出那陪伴了我五個月的工程師、那20歲的來自北法布列塔尼的鄰居男孩、那情遇巴塞隆納的手錶設計師,又或是那如總裁系列小說情節般荒誕的四十歲CEO交手的經歷。

一種極度不說破,介在有跟沒有之前的情感,可以感受血液的流動隨著眼神的交流而加速,得不到的總在騷動的欲言又止,在發現對方開始想要佔有的時候,旋身離開;在發現新大陸後的誠懇道別,「很高興曾經遇見你,保重。」
//

很多人直接一刀切開,只有黑白–—所有非正式關係的情愛,都是濫情。
不可否認,曾經的我,也是這麼認為。

But 在法國那一年,自己漸漸了解自己(或許該說「敢正視真的自己」)我真正期待的是一個沒有誰屬於誰、誰跟誰是一對的世界,我們都可以是彼此的,但也必須都要是自己的。今天我能愛你,明天我去愛他,但愛著他的同時,我仍深深的愛你如往昔,互不牴觸。
.

「我做不了你的詩,正如你做不了我的夢。」既然如此,那就享受當下,好聚好散,相聚時珍惜,離散時愛惜,就可以了,No Drama.
//

在看Emily in Paris的時候,家父對於Emily每集換一個對象,以及Emily的上司是客戶的情婦,感到有點......不太自在,便以「老外好像比較開放」來合理化她的行為,或是給自己一個能夠接受這樣文化的理由。

當時,我笑而不語,並不是因為怕被責罵,而是那幾段關係的開始與結束,飛速的在腦中快進播放:我想到了工程師的暖心,會買好早餐放在桌上,留著紙條祝我有個美好的一天;想到20歲的鄰居弟弟青澀地卻又真誠的告白,並在知道姐姐我要轉身時的透過簡訊傳達來的落寞;想到與巴塞隆納手表設計師一起站在高地,在夕陽西下,俯瞰整個巴塞隆納;想到事業有成的40歲CEO那充滿自信的談吐與綠色眼眸,最後我倆卻以「封鎖聯絡人」結束一個多月的拉扯。
//

在經歷了這幾段關係的後,我體悟到了感情裡全然的自由與多樣性,感情不再只有黑或白,交往的目的也不再只有「成為戀人」或是「相守一生」這兩個選擇。

或許我真的是個流氓,但我自視是個有思想的流氓。

Photo credited 呂大仁
#遠距離邁向第11個月
#不談承諾
#但一談就會堅持到底
#願所有因疫情而遠距的戀人
#都能早日相見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現為朝九晚五上班族+中英法自由接案主持人。 擅於用文字的力量,溫暖紀錄生活 好的壞的煩躁的雀躍的 反正就是生活囉!
View all posts